9月17日,以“智汇云南 创意未来”为主题的2025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昆明开幕,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携多元文创产品亮相12号馆粤友钱配资,将校园文化、云南非遗与创新设计深度融合,同时展现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育人成果,成为展会焦点。
展品融校园文化与云南特色 尽显青春与巧思
此次津桥学院展品亮点纷呈,涵盖校园卡通、彝绣校园、国潮校园等多个系列。其中津桥彝绣学士服“彝纹韶华・织梦学位服”尤为吸睛。它将千年彝绣非遗技艺融入学术礼仪,肩部樱花纹样承载新老校区共同记忆,学士帽日月纹源自彝绣传统,寓意毕业生翱翔天地,中央太阳花纹样象征光明磊落品格。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负责人肖聪提到,这款学士服意义非凡,现在每年毕业生都会穿着它拍摄毕业照。学士服搭配精致的彝绣纹样,在教学楼前定格青春瞬间,成为毕业生最珍贵的回忆之一。据介绍,这款学士服的设计灵感来自空港校区建筑群,由文化产业管理专业2019级毕业生王玉萍设计,还得到了全国人大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牟定县鲁氏彝绣第八代传人金瑞瑞老师的指导,实现了让彝绣穿越时空走进学术殿堂,使校园文化与少数民族美学共舞。
展开剩余77%在津桥学院展区,随处可见带有“津桥印记”的作品。如津桥四季流苏冰箱贴,以四季校园美景为灵感,春樱贴缀粉色流苏、夏夕贴映红砖楼暖光、秋杏贴嵌银杏书签、冬雪贴绘窗棂落雪粤友钱配资,让校园四季可触可藏。毕业纪念套装,则以倒入热饮即浮现同桌签名的马克杯、校宠橘猫形象的猫咪徽章与定格篮球场、图书馆、食堂场景的冰箱贴为毕业礼,将每一帧温暖的校园碎片赠予毕业的学子,满含青春回忆。
此外,津桥特调饮料“七味青春”更是将校园时光酿成味觉记忆。不管是原料取自文泽楼后杨梅林的“杨梅暮色”,还是萃取了图书馆西侧薰衣草香的“薰衣草自习室”,亦或是用校园银杏叶窨制的“银杏信使”,每一款都对应着校园里的专属场景,成为师生手中“能喝的青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负责人肖聪表示,目前这些津桥特调饮料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教学融理论学习与项目实践 在实践中出真知
这些丰硕文创成果的背后,是津桥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独特的教学体系。据了解,该专业2013年获批成立,以“理论学习+项目实践”为核心,依托独有的文化产业管理实验室、虚拟展厅研究实验室,新媒体管理实验室以及相应的合作项目,践行产学研一体理念,使学生成为“学以致用,用而思学”并具有专业性、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
专业负责人肖聪说:“我们的教学与市场紧密配合,每个学期通过开设实习实训课程,以市场为导向粤友钱配资,学生通过调研受众偏好,开展产品设计与生产,文创商业转化成果纳入考评,销量是重要评判标准。近5年,我们组织大一新生参与参观文博会,再进行针对性理论教学,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同时,在师资方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80%任课教师为“双师型”,另有客座教授、一线企业教师等参与教学,带来前沿行业知识。专业还积极联动企业,与冠生园联名推出云南特色月饼、与云南省保利大剧院、昆明电缆集团等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素材,部分学生通过优化供应链实现创业,今年该专业就业率超85%,位列学校前列。
师生共传文化薪火 讲好故事传递感情
在“应用型”学习的氛围下,津桥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创作中收获满满。大四学生方冰斌四年里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了流苏冰箱贴等多个产品的创作,产出了丰富作品。他分享道:“从拍摄校园照片到加入流苏元素,团队分工协作,有策划、执行与辅助设计人员,形成了完整工作流程。这些实践教学让我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及未来即将从事的工作,有了非常直观清晰的认识,了解了各个环节,并且通过市场的反馈进一步为创作指明了方向。”
作为一名来自省外的学生,在云南四年的学习也让方冰斌被云南的文化深深吸引。他认为,好的文创产品不单单是产品本身,更重要的是“讲好故事、传递感情。”他表示,毕业后想继续留在云南,通过更多融合云南本土特色的产品和更多元的宣传方式,将云南文化推广出去。
昆明本地的大四学生黎袭荣也提到,文创产品能承载城市的记忆。十分喜爱母校彝绣学士服的他,还想将更多的云南元素植入学校录取通知书。黎袭荣说:“录取通知书是新生与学校的第一次接触,为新生送上有学校特色同时也具有云南特色的‘见面礼’,不仅可以激发他们未来在此学习生活的期待,也是对我们当地文化很好的宣传。”毕业后,黎袭荣希望继续从事与文化产业运营相关的工作,让更多人了解家乡之美。
对于云南文创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负责人肖聪认为,云南不缺文化元素,但需专业管理人才。不仅要打造本土IP,突出民族特色,还需高校、学生与企业携手培育“造血”能力。未来,津桥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为云南文化产业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让青春创意为云南文创注入新活力。
来源:都市时报
全媒体记者:李北
编辑:张丽青
审核:王海涛
二审:钟玲
终审:付晓海粤友钱配资
发布于:云南省迅牛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